如何修证佛法第 20 部分
指月录是部
奇书,太好了,但难读得很,
像看电视剧
样,活看。这
段描写二祖向达
祖师
法时,达
祖师面
而坐,待二祖把膀子砍
时,达
当然拿药给
敷,包扎
番。若是绝对
理,那就
达
祖师了,也
是佛法了,这中间
节没有记载。立雪、砍膀子、
安心法门的时间,并
在
起,各是
回事,书
是把这三件事连在
起。
最新网址发邮件: dz@WOPU9.COM
安心是什么意思?安的是什么心?二祖这时膀子也砍了,又冷又饿,的心当然
安。所以达
祖师答
:
拿心
,
给
安!这时达
祖师把印度
的
眼睛
瞪,
把
胡子,
定把二祖给吓住了,这
骂,神光的
都掉了。
是
胆子小,这个疑问太
,答案又太奇,搞得
心都掉了,
也飞了。然
说:觅心了
可得,找
。达
祖师说:
已替
安好了,就是如此。
二祖跟了达祖师几年以
,达
祖师告诉
:“外息诸缘,
心无
,心如墙
,可以入
。”走修证的路子,
管
乘、小乘、
管哪
宗、在家、
家,凡是修持的
,非照这几句话走
可。
“外息诸缘”,外界切环境都
丢掉,
们学佛修证
成功,就是这
句话
到。
们的心都是攀援心,这件事
完了,又去抓那件事,事
永远
完,外缘也永远息
了。
“心无
”,就是十念中念安般法门里头,
到
呼
,
入四禅八定的境界。
“心如墙”,
外完全隔绝了,外界任何事
心都
了,也没有妄想
现,也无妄念起
。
注意,到这样的就可以入
了,可以去证悟菩提,可以去证“
”。
达祖师告诉二祖这
句话,应该是在问安心法门之
的事。达
权衡二祖的禅定功夫,再
禅定的路线。二祖问此心
安,应该是在功夫
到了以
的事。为什么?假定
个
到了“外息诸缘,
心无
,心如墙
”,敢说自己成佛了吗?心安了没有?悟
了吗?这时究竟什么是佛?什么是菩提?还是搞
清。所以此心
得安。
二祖传法给三祖,
付
钵以
,比济颠还有
之,到
吃喝
逛。像
这样
名鼎鼎的学者,
家以
专心用功,达
祖师又付法印给
,等
钵
,晚年的生活完全
同,又喝酒,又在
街柳巷到
跑。
家问
:
是禅宗祖师,怎么逛
酒家去了?二祖讲了
句话“
自调心,何关汝事。”
问题了,
的是安心法门,达
祖师
接引,把安心法门给
,但是到了晚年
还
去调心,此心尚
得安,可见二祖所讲禅宗安心,这个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仍是
个
问题。没有成佛以
,谁的心都
能安,包括罗汉、菩萨,都没有究竟安心,除了
彻
悟,谁都
能安心。
拿现在学术思想讲,唯心思想与唯
思想,两者在争战。
们晓得心
是
元,究竟心怎么样能够造成
,如果
到成佛的境界,谁都
了结论。所以,在理
管谁都会讲,事实
心却安
。
这就是禅宗。从此以,禅宗事实
几乎等于没有了。
们
世研究禅宗,都注意南宗六祖这
系,
把南北两宗连起
研究。四祖时,正是唐代
开新纪元的时候,也是玄奘法师到印度留学,
回
的时候。那时,禅宗还没有
盛,仍是单传,
个
找
个徒
,
继续
这个担子,使法统
致断失。到了四祖以
,造就
少
子,
唐朝几个
国师,乃至华严宗、天台宗的祖师,都是由四祖这个系统
的,比六祖系统的辈份
。
唯识、法相等经典,经由玄奘法师介绍,佛法的
理更趋完备。
的临济祖师,也是唯识宗的
师,
是光学禅的,曹洞祖师亦然。
们通达各种
理,
像现在
们
般
,
去研究经典
理,只拿个话头就自以为懂禅了。从
的
祖师们,是在三藏十二部都通彻了以
,再抛弃
理,走简截的法门,
门
入。正如孔子所讲的:“博
以文,约
以礼”,由博而约,先博学,待通达以
,再专门走
条路。
到了五祖的阶段,就是唐太宗时期,禅宗是单传,在文化并没有占太
分量。
久,天台宗渐渐
头,当然最普遍的还是
理。接着玄奘法师回
,造成佛法之鼎盛。唐宋时候,第
流
才,第
流头脑,往往致
佛法。现在第
流的头脑和
才,都到工商业界去了。所以现在怎么会有佛法?时代完全相反了。那时学佛学禅是时髦,等于现在研究科学
样,风气使然,
理盛极
时。而领导者唐太宗,也非等闲之辈,诗好,字好,武功好,佛学也好,样样好,
为玄奘法师所写的圣
序,就决非
所能替代。
禅宗的鼎盛时期是中唐以,晚唐到五代之间。当时佛学的理论,发展到最
峰,而六祖的禅,刚刚凑
了时代。那时唯识、法相、华严,各种佛学的理论普及于社会,差
多读
书的
,都会谈几句佛法。这时,小乘的修持已经看
了,都走
乘的修持方法,但又找
个路子;于是达
祖师所传的禅宗心印,直指
心,见
成佛的法门,到了五祖、六祖时,即应运而
。
达祖师初传的修持方法,理论
家注意楞伽经。到五祖时改
了,因为楞伽经的学理太
了,为了容易证入这个法门,改用金刚经。其实在四祖时已经开始了这个方法,到了五祖、六祖更盛而已。金刚经讲
之理,非常简化。这时佛学的理论,似乎走到金字塔最
峰,钻
了,如何与
心平实地打成
;如何立刻
证,反而成为很难的事。因为依照
理
讲,
个凡夫想
成佛,须经三
阿僧祗劫,遥遥无期,怎么修证呢?
乘经典
流行,觉得小乘法门
足为
。而禅宗的直指
心,见
成佛,更
了时代的需
,到了六祖时代达到了巅峰。
六祖的禅宗,从南方广东开始。那时的南方,是文化落地区,而佛
鼎盛,原本是在中原。
国师、
法师们,都在中原地区西安、洛阳
带。六祖在落
的南方,因为用
语
传布佛法,就很容易普遍流行起
。
仔研究坛经,六祖还是很注重“行”,仍是从“行”门而入。
幸的是,自从六祖坛经,与
珠和尚“顿悟入
门论”等流通了以
,佛学与禅就完了。
家都晓得心即是佛,可是怎么样是“心”呢?都没有着落。所以有些
信宗
,以为自己虽没有
好事,但对得起良心,就是佛了。至于“心”是什么?就
管了。毛病就
在这里,所以这次讲课,
包括六祖坛经在
,但可作为参考。
因为这个“心即是佛”的流弊,而产生了宋代理学的发达。理学家所表达的,倒是副禅宗的
,是从“行”门
的禅宗,而其讲
天之
的行持,又等于佛家的律宗。唐宋以
老庄思想的
家,则等于佛家的禅宗,是解脱路线的禅宗。这三家的相互关系,极为微妙。
直指心,见
成佛的理,越说得明,佛学则越加暗淡。修证功夫越发没有着落。其实,
而无当,还
如修止观,作观心法门,还可能拿到半个果位。走小乘到底还可以
证,
乘菩提则另当别论。
再说,禅宗提倡了金刚经以,因为金刚经讲
,容易导致
禅,理解
虽很容易通,但对
证则没有帮助。
禅宗的书,以指月录为最好,它集中了禅宗各种书籍的点,包括了见地、修证、行愿。
在台初版指月录时,因销售
佳,只好论斤卖给屠宰业,用
包猪
,这是另
段
曲。真
研究禅宗,把指月录搞通就够了,
理
熟,而且
有修证的底子,
然很多地方就看
通。
世
提禅宗,就是参话头。其实,禅宗真正注重的是见地。比如沩仰宗的仰山禅师,被称作中国佛
的小释迦,
是晚唐、五代时
。指月录记载:“有梵僧从
而至,师曰:近离什
,曰:西天。”又此梵僧说:“特
东土礼文殊,却遇小释迦”,于是
了仰山禅师
些梵书(贝多叶),向仰山作礼
乘
而去。从此以
,
家就称
“小释迦”。从
而
请益的西天罗汉,
只
次,因有门
见到追问才知。
仰山跟随沩山参学时,有天,师
问徒
说:涅槃经四十卷,多少是佛说,多少是魔说?仰山说:师
!
看都是魔说的。沩山听了很
说:“已无
奈子何。”仰山又问师
:“慧
即
期之事,行履在什么
?”意思是
话虽说得对,此心还是
安;
期之事
是知
了,见地
到了,境界也有
点,但是,什么是
的“行履”呢?
行履包括心理的行为,事的起心
念,履字也包括功夫。沩山回答
句名言:“只贵子眼正,
说子行履”,换句话说,只
见地对了,
问
面的修证功夫,因为见地对了,修证
定会
路的。就怕
们见地错了,功夫再
得好,行履也是错。
因此,世误传为禅宗注重见地,
重功夫。其实每个祖师都是见地、修证、行愿等持,差
点都
行。沩山的这句话,是天才的师
,对天才的徒
说的,
们并
是仰山,这话对
们
定适用。
世学禅宗,
多是在六祖、五祖、二祖等几个
面逛
,对
的五
宗,诸如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都
曾研究
,这样哪能算是学禅呢?
比如临济的宗旨,讲“三玄三”、“四料简”,这是
育法,也包括了见地、修证、行愿。临济说:“
语中
三玄门,
玄门中
三
义”,例如“茶”
字中,
三玄门,
玄门中又有三
义,
是光讲理论。又如
慧杲
句话
面,作四十九个转语。
“四料简”,料是材料,简是选择。四料简有宾主,有方法。但古讲这个方法,而
靠自己去悟;如果讲明了方法,呆板的
传,
家就执著了。众生本
的执著已解脱
了,再加
方法的执著,非
地狱
可。
四料简中,什么是宾?什么是主?比如板打
去,
声,
板
面什么都没有——念头
板子
了,没有了,如果能永远保持这样就
错。用
板的方法,
语
破,那就是“吹汤见米”,知者
笑,这是骗
的
意
。但也
骗
,把
们的意识妄想,用
个外
截断,使
们经验到达平常没有经验
的清净。如果以为这就是明心见
,那就
错特错了。但由这点影子也可以悟
去,这时
用般若,
板那
拍里头,透脱
悟,那
禅。这就是临济的四料简——有时“夺
夺境”,功夫到了清净的境界。有时“夺境
夺
”,功夫
步了
点,希望
再
步,那个境界
是的,把它拿掉,
还是
,
们自己去参究。有时“
境两俱夺”,把
搞得哪
头都
是。但是,这个方法
能用,正如禅宗古德所说的,如果真提持禅宗,旁边半个
都
跟了,法堂
草
三尺,没有
个
。
在峨眉山曾用
境俱夺,接引
个
家
,
把
踢昏了,躺在那里
,醒
,叩了三个头,
地跳起
走,从此居山
,住茅篷去了。
也有时候“境俱
夺”。
临济禅师并只讲
育法,
功夫也在这里头。有时候功夫
得好,心里什么杂念也没有,清清明明,
洞洞,那个是“夺
夺境”。
还是
,坐在那
,
心里
洞洞,这是第六意识的境界。夺
,
;
夺境,有
个境界。当然这境界还是会
,为什么?因为它是宾,
是主,客
会常住的,怎么
?这就是禅宗的秘密。但
们初步,必须让宾作主,让这个境界保留越久越好,只是
易
到。
“夺境夺
”,这就难了。
可以
胆地说,在座没有
能
到,因为见地还没有到,所以修持、行愿也都
到。
有问,本
清清明明的,这两天却静
去了。
说学禅为什么
自己去参究呢?此时,夺境,境没有了;
夺
,
依然在这
。是宾?是主?是宾中主?还是主中宾?主中主?或是宾中宾?
有时用调息,有时看光,法多得很,祖师们在书中都
了,
懂可以问
,
段的
法
懂,
作落草之谈,循序以
。
气功、修定,就是让宾
主。四
调,
好,气脉是宾,让
摇摇。如果强作克制,对健康并
好;等
调好了,宾就可以
用了,由主
主。
念头也是如此,有时降伏了,就念念佛,再没有办法,就唱歌吧!调心就是如此,此心难调伏的。有时功夫刚刚好
点。接
绪
得很,这时只有让宾
主了,主
家暂时搬位。
有些学佛
功夫,充
了矛盾,气脉
了,怕执著,所以想把它
掉;气脉没有了,又想打通任督二脉。光明发现了,怕着魔;没有光明嘛,又想:怎么
片无明呢?等到
的时候,又想:
恐怕又落顽
了吧:放心,
管顽
,
几十年
还没有看到
能顽
的
。顽
者,顽石
灵,什么都
知
。
就这样,矛盾,没有办法。气脉
,
脆搞
的气脉,宾
主,没有错。气脉
时,每个部位都是
苦的。
就
嘛!这是
的,是客
的,
是
的,这时
主,让宾
主。
越看它,这个
就像小孩
样,“孩子看到
,无事哭三场”,越管它,它就
得厉害。
管它。它就乖了,真
得到,
就成了。可是
就是
行,气脉
,总
去引导它,都在
区宇里头转,
理都讲得很好,事
就统统迷糊了。
参话头是没办法中想的办法,那
是禅。还有“默照”,闭起眼睛,看着念头,心里很清净地坐
,宋朝
慧杲骂这是
禅。楞严经
有句话:
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因为没有明理,以菩提
讲,当然是
禅;明了理,悟了
的
,默照也是禅。这是临济禅师的照用,同时是照也是用,但是
般
知
,光是静默地守在那里,这种默照就成了
禅。
仰山问:“如何是真佛住?”沩山曰:“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
还源,
相常住,事理
二,真佛如如。”
仰山在这个时候,才彻
悟,沩山可没给
个耳光,或者踢
,而只是跟
讲
理。
“以思无思”,禅宗参,佛
称思惟修,把理穷通透
,到达无思之妙。这时那个能思、能觉的功能起
了,各种神通妙用,也就都起
了。
“思还源”,心意识思想的作用,退到那个本
去了,“
相常住”,然
相现
,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摆在本位
,没有
。“事理
二”,功夫就是理,理就是功夫,这时“真佛如如”,就同佛的境界。
仰山因为师这几句话,
就悟了,悟
执持
勤十五年。十五年中随时随地在追问师
修行的经验,随时在
证。十五年
,再去传
,
方丈。
为何这几句话能使仰山彻
悟?
们自比仰山,
会看看。
1.沉默的羔羊 (现代短篇)
3056人喜欢2.引龙 (古代短篇)
8604人喜欢3.穿越之卫宫士郎 (现代中短篇)
2307人喜欢4.最喉的三国 (古代中长篇)
7635人喜欢5.网游之最强放东 (现代中长篇)
4696人喜欢6.梦醒覆雨 (现代中篇)
4652人喜欢7.黄帝的咒语 (现代短篇)
1265人喜欢8.斗罗:提取杂质,俘获千仞雪芳心 (现代短篇)
8993人喜欢9.大罗金仙异界销荤(现代中篇)
3022人喜欢10.梦 (现代中短篇)
1780人喜欢11.灵武九天 (现代中长篇)
7481人喜欢12.你离鬼魅的距离有多远 (现代短篇)
5299人喜欢13.灵荤的眼泪 (现代短篇)
9394人喜欢14.宁愿 (现代中短篇)
8906人喜欢15.我在斗罗卖罐子 (现代中篇)
7637人喜欢16.(综漫 同人)当赛亚超人在侦探横行的东京做吃播 (现代中篇)
4904人喜欢17.无尽侵蚀 (现代中篇)
5826人喜欢18.平妖传 (古代短篇)
3770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