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三国我做主第 45 部分
成熟的马镫在公元四世纪初现于中国境
,但曹
手
威
无比、百战百胜的虎豹骑,很可能就是装备了木板、
革和绳带制作的马镫替代品,方才发挥
令
恐怖的战斗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曹
率5000骑兵奔袭袁绍军
勤基地乌巢,获得决定
胜利。公元211年曹军
关中,以步兵
敌,而以“**”为主
,
败马超、韩遂。
记邮件找地址: dz@WOPU9.COM
十六国混战时期是重装骑兵全面登军事舞台的时期。马镫发明,
增加了骑兵在马
的格斗能
,重装骑兵已
有强
的突
能
,成为战场
令
生畏的决定
量。军队中骑兵的比重也
增加。
北魏军队
辄
数以十万计的骑兵
兵团作战,甚至在450年
举
南朝刘宋时,
的骑兵居然达到了60万,营寨
延3000里。
北朝极端重视骑兵的传统也影响到隋唐。唐太宗是位
骑兵(指
披甲、马
披甲的骑兵,
披的甲是两当铠为主,主
遮蔽
部,或者也
甲骑兵)奔袭战术的积极实践者。
在建立唐朝
程中东征西讨,很多战役都是
自率
骑兵奔袭、突
而获胜,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是
的坐骑。唐代也是古代汉族皇朝军队骑兵的鼎盛时期。按照《通典》所载唐初
将李靖的说法,唐代军队的标准编成是骑兵
占到战斗部队的30%。而盛唐时期全部57万常备军中有16万是骑兵。
吕布的兵器是方天画戟
文提到,吕布用的是矛而非方天画戟。新版《三国》中吕布用的戟实际也是到宋代才
现的“戟刀”。三国时,戟是军队中的标准武器,从战国开始常用“持戟”
词作为士兵的同义词。
吕布为刘备解袁术将纪灵之围时,在营门树戟
只,约定
方,如
中小支,则袁、刘解斗。吕布举弓
戟,正中小支。戟的小支原是横枝,整个戟呈“卜”字形。到了三国时,横支逐渐弯曲
翘,减弱了
的功能,增强了
和叉的功能,称为“雄戟”。典韦阵亡
,“以
戟左右
之,
叉入,辄十余矛摧。”说明小支
翘
,叉法威
增。戟是制式兵器,
量装备部队。官渡战
,袁绍檄文称自己的部队“
戟百万”,此说虽有夸张,但也说明其装备之多。袁绍有
戟士700余
为左右随从。
戟分短,短戟又称手戟。手戟是单手
持的短柄戟。曹
年
时,私入中常侍张让室
,被发觉,舞手戟自卫。典韦喜好手持
戟。军中谣谚:“帐
壮士有典君,提
戟八十斤”,说明典韦手戟每只重40斤,折
今8.9公斤。
手戟也可投掷。董卓拔手戟掷吕布。典韦手持10余只戟,敌至5步,呼站起投掷,无
应手而倒。孙策席间向严舆投掷手戟,严舆当场
亡。虎伤坐骑,孙权投掷
戟,虎受伤而逃。
军中所用的戟,主是
戟。《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辽守
肥时,面对孙权的优
兵
,“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
,斩二将,
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
。”吓得孙权只好“走登
冢,以
戟自守”。
汉魏时期,车战衰落,戟的功效已由主
是回拉钩斫,转
为
冲叉
,因此就与?(shuò,指
矛)的效能相近。但到南北朝时,
量的甲骑
装
现在战场
,
杀伤对方的
或马,必须穿透或斫(zhuó)断
披的两当铠或明光铠,以及马披的
装铠。由于铁铠制工
,戟
窄,虽带旁枝
有叉
的功能,但穿透
并
如
阔
的两刃?。因此对付披重铠的敌方,戟的杀伤能
远逊于两刃?。
从工艺制造技术方面看,锻制两刃?则较简易。由于是军中主
的格斗兵器,既
质
,又
量足,因此工艺简
易造的?较之工艺繁复费工的戟,更
于战争的需
。马?排挤掉马戟,成为南北朝时骑兵的主
格斗兵器。
戟直流传到唐代,但那时已
是作为格斗兵器,而是用于“门戟”了,
有仪仗的
质。门戟的的制度到宋代仍沿用,并规定戟刃改为木质,完全失去了兵器的功能,仅为摆样子的仪仗。它
仅在战场
看
到了,连集录各种兵器的《武经总
》中也毫无遗痕,只录有异形的
柄刀??戟刀了。
张飞的丈八矛并非像蛇
样
同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样,张飞的兵器“丈八蛇矛”经
《三国演义》的煊染而声名赫赫。在新版的电视剧《三国》中,
们可以看到,张飞的“丈八蛇矛”矛头弯曲似蛇,更为惊奇的是其矛锋如毒
信般
锋并举,煞是威风。
,好看归好看,此“蛇矛”只是凭
臆想,在战场
中看
中用。
理其实
复杂,突
类兵器如矛、戟等,其杀伤
取决于尖刃
时产生的
强,矛
两个尖,明显会减小
强,穿透
如单尖,况且中间新月形的矛锋增加了遇阻的概率,很容易就折断锋尖,其装饰
明显
于实战意义。所谓丈八蛇矛,是小说家为了给张飞增添英雄气概的
造之
。《三国志?张飞传》中说
闹
坂坡时,只是说“据
断桥,?目横矛”。那么,“蛇矛”称谓有没有
源呢?有,汉代称“丈八
矛”为?(shuò),如《释名?释兵》:“矛
丈八曰?,马
所持。”?音同朔,故
又称槊(shuò)。由于?和蛇音相近,而矛
又似蛇,故而丈八之?就讹称为“丈八蛇矛”,并在
世流传颇广,特别是绣像本《三国演义》中将丈八蛇矛的矛头画成
而弯弯曲曲如蛇之状,就与其本义相差很远了。
丈八矛有多
?汉魏的
丈八尺,约
今天的4.15米,这种
度
是夸张,两军对阵,
方都
矛
,矛
的就可先
及对方。但矛的
度也
是越
越好,
据使用者的
及熟练程度,矛的
度有所
同,太
了单兵
作有困难,
灵活,但古代的矛
般都在3米以
。秦兵马俑坑中所
的最
的矛达6.7米,这可能
是实战品,而是仪仗
的。如用于实战,至少
两个
才能
用。若
支这样的
矛集
起对付骑兵冲
倒是会有效果。
三国时,柄矛是制式兵器,
量装备部队。刘表支援黄祖,
次派
5000
矛兵。
柄矛也是关西兵擅
的兵器,连关西
女也载戟挟矛。当时的许多名将都使矛,如关羽、张飞、吕布等。曹
、曹丕
子都曾“
马横槊”(《南齐书?垣荣祖传》),故而苏轼的《赤
赋》中有曹
“横槊赋诗”之句。
从汉到唐,是由矛到的演
时期,也就是由青铜所造的较
的矛,到由钢铁所造的较短的
的演
时期。唐初
将尉迟敬德,
仅自己善使?,还“善避?,每单骑入贼,虽群
之,
能伤,又能夺取贼?还
之”(《新唐书?尉迟敬德传》)。但这时期矛的矛头逐渐
短,也就成为
世的
。矛头
短就更节省金属,也更适用。
无论是或是矛,凡是突
兵器,在金属的矛(
)头
边,杆的
方都有用丝线或
毛札制的“缨”。其作用是当
中敌
时,敌
伤
的血被缨阻挡,
致顺着杆向
流淌,使杆
得
而难以把
,这
节血腥气十足。当然,杆
加缨,也可以使得
和矛更加威风、有气派。
胜负靠将领单:纯属
淡
关于三国时的行军打仗,《三国演义》中有量如是描写:列阵之
,主将骑马
对
厮杀,通常是
战多少回
,
么
方负伤败阵,
么
方被
(砍)
于马
,胜的
方掩杀
去,打败对方。这纯属无稽之谈。
所谓单,即两匹马相向疾驰,接触
手是为
个照面,调转马头冲
再
手,
两个照面为
回
。
般
讲,三个照面
,马的奔跑冲
就
能保持
速。文学作品经常通
单
以事渲染,正史却
屑
提。二十四史里几乎没有单
。冷兵器时代的战斗有各时期的战术原则,哪能靠主将单
决斗而定胜负呢!
由此可见,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良于万众之中”也属于恭维之词。
支部队的主将,是
会冲在最
边的,因为敌方矫健者甚多,特别是年
的
级武官和强壮的兵目,会造成严重威胁,
旦带队主官有所闪失,这支队伍就陷入无指挥的境况,
果
堪设想。
三国时究竟如何作战?整个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主靠阵法,
方主帅
想胜利,主
目的就是
个:破敌,即破敌之阵,使敌
阵
,无法指挥、调度和
,
数再多也会失败。故古代士兵
练最多的就是阵法,步、骑、弓弩的排兵布阵、
防守,预备部队的安排调度等等,对
支部队
讲是关乎生
存亡的
事。
三国时袁绍同公孙瓒的界桥会战,堪称冷兵器战争时代的科书。从这
场战斗
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三国时代
战的概貌。
公元192年,公孙瓒率军西
去消灭袁绍,
入巨鹿郡广宗县(今河北省威县东)境,在清河左岸距界桥二十里
,两军
行了会战。
公孙瓒方面参加会战的共约三万兵,包括
万骑兵和二万步兵,另有少许
马守卫
营。基
量是燕、代骑兵,由
马义从、重装铁骑和
骑兵组成。所谓
马义从,就是骑着
马的
装骑弓手,与鲜卑、匈
等北方少数民族游骑作战,非常得
。公孙瓒的二万步兵及
些
骑兵,系
自冀州、青州新附的部队。
袁绍肯于行会战,是因为在千里
平原
,无险可依,
能听任公孙瓒军
驱直入。但骑兵居于劣
,胜算何在?靠步兵的数量优
。袁绍寄希望于公孙瓒的骑兵在追
自己骑兵之
,再调头
对付自己的步兵之
,将公孙瓒的步兵
败,使其骑兵失去立
的
基。
会战开始时,公孙瓒将骑兵部署在战阵的两翼,中间是步兵方阵。对新附的步兵颇无信心,
在中央的步兵方阵
部署
马义从,由
将严纲率领。
袁绍军两翼的骑兵很就被
溃了,公孙瓒的骑兵转入追
。但在中央,袁绍军的抵抗异常顽强。袁绍任命
将?义为先登。袁绍、?义似乎算准了公孙瓒必在中央的步兵方阵
面部署
马义从。?义久在凉州,所部士兵皆善战,对付
装骑弓手颇有办法。
以八百步兵伏于
方盾
,将
数排
矛
,实施坚决防御,维持战阵的隐定;
面是
千张强弩,以
烈
量消耗对方的有生
量,为步兵转入反
创造条件。
在界桥战场,严纲率领
马义从疾驰而
??这些骑弓手,对付
骑兵是非常有效的,
但可以
面
,还能够以追杀歼灭之,但马弓侵彻
、贯穿
尚且
及站在地面
的步弓,怎能与强弩匹敌??立刻遭到有
阻杀,转瞬间千余骑战
,严纲本
也阵亡。其余的
马义从溃散,冲
面步兵的阵
。?义乘胜转入
,
举
溃公孙瓒的步兵主
,追到界桥。
就在?义获胜的同时,袁绍却于险境。公孙瓒的骑兵在追
之
,返
回战时,困住了袁绍本
。当时,袁绍
旁只有强弩数十张,
戟士百余
。别驾从事田
劝袁绍
入
垣躲避,袁绍将兜鍪脱
掷于地
,
声
:“
丈夫当
斗
,而入墙间,岂可得活乎?”侍卫们见主将如此,无
拼
抵抗。对方的骑兵
知袁绍就在此间,看到箭矢太
,
愿造成
伤亡,公孙瓒的骑兵撤走。
在界桥,公孙瓒收敛余众再战。然而,步兵已经七零八落,单靠骑兵至多仅能牵制,因此公孙瓒军终
得
撤退。?义顺
斩断公孙瓒军
旗,
破其
营。
这场十分壮观的步、骑会战,胜负在几个时辰立见分晓。界桥之战是中国古代
次经典的平原会战。
三国之风俗篇
对酒当歌,生几何:三国的酒事
酒是中国文化的个传统组成部分,早在夏商时期,
国先民就已会酿酒。汉末三国,酒在社会生活中已渐为普遍。无论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新旧两版的“三国”电视剧;无论是温酒斩华雄,还是煮酒论英雄,酒都是三国英雄故事的重
。
酒与好酒
古时生产,而酿酒又意味着粮食的消耗,因此官方并
鼓励酿酒。传说商末因为
了“酒池
林”的纣王,酒更是被
诛笔伐,这虽很可能是成者王败者寇的诬蔑,但入周以
酒就成了政府行为。到了东汉末年,各地战
频繁,
量
逃散
亡,生产
更
能保证,粮用
足
直困扰着各路英豪,
酒也就成了维持政权和节约军队开支的权宜之计。
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就有
开始
酒,先有汉中的张鲁,
有徐州的吕布,等曹
统
了中国北方
,
酒被
搬
了法令。建安十三年(208年),曹
平定北方袁绍
子及其余部
久,面对黄巾之
中原地区残蔽的社会经济,
颁布了
酒令。《
汉书?孔融传》载:“时年饥,兵
,
表制酒
。”显然,
管当时曹
已经采取屯田等方式以增加生产,但连年征战的曹军恐怕还是饿着
子的,只有靠
酒
保证粮草的供应。
曹很清楚酿酒
仅耗费粮食,而且如果饮酒成风也必然贻误军机,因此
并
怎么好酒。
由于曹
的文
形象与艺术渲染的需
,《三国演义》里边的曹
就
样
了。比如第十六回“曹孟德兵败清
”,吃了败仗的曹
有
“酒醉”,想到城中嫖
,左右心
使之与张绣的婶婶邹氏私通,于是曹
每
与邹氏饮酒作乐,好
活。事
败
,引起张绣的
,曹
为此损兵折将。
曹定好酒,却挡
住
周围的
对酒的偏好,其子曹植就是
位。史称曹植“任
而行,
自雕励,饮酒
节”。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困于樊城,曹
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准备派遣
去援救曹仁,结果曹植“醉
能受命”。和
们宁愿相信曹
好酒
样,
们也同
曹植
的境遇。曹丕即位
,将曹植打
得很惨,其中固然有曹丕“相煎太急”的政治手腕,但也
乏曹植喝酒误事、
堪重用的自毁
程。
酒风与酒器
三国有少酒风剽悍之
,张飞就是最典型的。《三国演义》第二回就是
“醉酒鞭督邮”,开了整部小说的“酒气”。张飞醉酒之
,总是
闹
些事
,如醉酒打了吕布岳
曹豹,失了徐州
说,还把刘备的老婆孩子给搞丢了。
,为给二
关羽报仇,心急却无
使
的张飞醉酒打了范疆、张达,最
遭到报复,命丧黄泉。
三国酒量、酒风如何,曹丕在《典论?酒诲》里给
了答案。
写
:“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并好酒,为三爵,
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伯雅受七胜,中雅受六胜,季雅受五胜。”就是说荆州牧刘表喜欢喝酒,专门让
成了
、中、小三个酒杯,
酒杯取名“伯雅”,能盛七升酒;中酒杯取名“中雅”,能盛六升酒;小酒杯取名“季雅”,能盛五升酒。
据《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书,汉末及三国时
升相当于今天的0.2升,所以“伯雅”能盛两斤八两,“中雅”能盛两斤四两,“季雅”刚好盛两斤。
汉魏时没有蒸馏酒,只有酿造酒,而且酿造方法较为放。《三国演义》开篇就是“
壶浊酒喜相逢”,蒸馏酒直到罗贯中所在的明代才
现,因此“浊酒”是符
汉魏时代状况的。所谓“浊酒”,就是没有
滤的、酒
混
着酒渣的酒,因此显得浑浊。从这个意义
讲,有关三国的影视剧中,但凡
现清冽的酒
,都是穿帮的。
山东诸城凉台土的
幅汉代的画像石有
幅庖厨图,图中的
部分为酿酒
形的描绘,把当时酿酒的全
程都表现
了。共包括酿酒原料→蒸熟→冷却→加入经捣
、浸曲、
滤的曲
→入
缸发酵→提取酒醪→继续发酵→入小
酒瓶等10
工序。这
酿酒工艺路线,可以说是汉魏时期酿酒的主
作法。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术》,里面也有8例制曲法,40余例酿酒法。酿酒技术路线与汉代
致相同。《齐民
术》里还载有曹
酿酒的故事。有
年,
发现家乡亳州已故县令的家酿法(九酝
酒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遂将此方献给汉献帝。按现代发酵工程的角度,它被归为“补料发酵法”,这在
国酿酒史
有着重
意义。它也是
国黄酒酿造的最主
的加料方法。
这个方法和米的比例是
比
或者更低,即使经
二次发酵,成品酒
般
会超
10度,很像现在江浙
带的江米甜酒。即
这样的低度酒,常
也
会论斤喝,而刘表
气把三
杯
完,将近七斤酒
了。
1.监护人[重生] (现代中短篇)
9500人喜欢2.断袖不欢 (古代短篇)
5137人喜欢3.沉默之声 (现代短篇)
8736人喜欢4.瑞莽的报复 (现代中短篇)
4552人喜欢5.氯处方 (现代短篇)
5466人喜欢6.刽子手与豆腐西施 (古代短篇)
7998人喜欢7.离婚,我愿意 (现代中短篇)
3404人喜欢8.(BL-琅琊榜同人)琅琊榜之营销战争 (古代短篇)
4282人喜欢9.心官 (现代短篇)
8295人喜欢10.重生三国我做主 (现代中短篇)
4269人喜欢11.这世界疯了 (现代中篇)
6573人喜欢12.朝堂侧 (古代中篇)
5455人喜欢13.心甘情愿上贼船 (现代短篇)
1311人喜欢14.携神之泪 (现代短篇)
4981人喜欢15.二婚男女 (现代短篇)
4807人喜欢16.情夫会作戏 (现代短篇)
3410人喜欢17.相公养成史 (古代中短篇)
9758人喜欢18.南山恋 (现代短篇)
8827人喜欢